我国水泥产量占全球水泥产量的60%,其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问题同样受社会关注。为治理水泥工业污染问题,同时推进行业绿色转型,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水泥企业脱掉“三高”的帽子。
2017年6月起,环保部和工信部连续发布一系列措施,加大污染物排放监督力度。2017年8月7日,第四批中央环保督查启动,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污染超标。环保重压下,污染排放超标企业不得不停产,严重者则被关停。水泥行业也不例外,从去年至今年,多地出现时长不等的停产现象。
按照国家制定的《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,NOx特别排放限值为320毫克/立方米。“早在两三年前,我国水泥企业就已按照这个标准进行了脱硫脱硝装置的安装,”王晓亮说,90%以上的企业的排放达标,但也有部分企业并未达标。
在全国范围内,各省份对空气的排放要求略有不同,比如河南、江苏、广东、浙江陆续发布了2018年水泥排放低标准,氮氧化物排放限值100毫克/立方米、150毫克/立方米不等。业内人士认为执行这些标准并非易事。
王晓亮也举例,一般一个水泥厂的投资额约为5-6亿元,而环保设备的成本约为几百万元,后期运营方面,每吨水泥环保设备的运维成本约为3-5元,在产品价格高的时候影响不大,但若遇到停产或行业不景气,则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压力。
从目前的环保政策推行来看,还存在部分问题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一方面,环保标准执行并未得到彻底落实,部分水泥企业仍然存在污染物偷排问题;另一方面,部分环保政策“一刀切”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。
事实上,我国北方地区的水泥企业停产已趋于常态化管理,“比如每年11月,北方地区的水泥企业会配合当地的环保要求主动停产,”王晓亮说,但今年停产的南方地区则大都没有规律,且对水泥企业的停产采用一刀切的方式,导致部分达标水泥企业的生产受影响。若是效仿北方地区规律性常态化监管,会利于企业做出生产调整。